河北工业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度质量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机械专业学位授权点(0855)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已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就学位授权点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向、师资队伍、培养条件等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共有5个研究方向:装备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设计方法与实施工具、特种环境作业机器人、人机共融康养系统、智能化运载装备制造与检测。

(1)装备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该方向针对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开发、服役过程中面临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等世界科技前沿,着力破解智能装备开发面临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可靠性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复杂工况下智能装备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体系。

(2)创新设计方法与实施工具

针对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创新工程师培养及高效率与高成功率创新这一世界难题,创建了中国特色技术创新方法:发明过程解决理论(C-TRIZ),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共性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方法转移模式研究。将 C-TRIZ 引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开拓了企业与区域低成本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3)特种环境作业机器人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以实用化机器人工程服役为目标导向,以突破机构创成、智能感知、工程作业方法为核心内容,针对灾后救援(包括石油化工危险品泄漏爆炸、地震以及泥石流等)等公共安全领域以及核电在役检测、卫星装配、建筑施工等特殊与高危行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研究。

(4)人机共融康养系统

面向老年人健康护理需求,开展人机共融康养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高性能柔性机器人皮肤触觉传感器及触觉感知智能系统研究,复杂护理功能的双臂康养机器人研究,仿人背抱移乘机器人研究和军民两用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研究。

(5)智能化运载装备制造与检测

开展运载装备系统制造及其质量检测,关键部件智能化健康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车辆等运载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研究,复杂工况下装备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方法及相关检测技术研究,智能装备关键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

2.培养方向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① 机械工程方向:

围绕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面向智能制造、先进高端装备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培养先进装备设计、制造、运行、检测及智能化等方向的高层次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掌握所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及前沿性研究,鼓励学科交叉,每个研究领域均具有相对稳定的培养方向、学术带头人及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每个培养方向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有充足研究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具体培养方向有:

01.工程设计与可靠性技术

02.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及应用

03.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04.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

05.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

06.精密加工与高端装备制

07 先进装备工程与技术(学科交叉培养方向)

② 车辆工程方向:

围绕车辆工程领域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发展前沿,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车辆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牵引,掌握所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前沿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独立从事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组织生产和决策管理等能力。热爱祖国、勤奋努力,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能胜任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攻关及管理等工作。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和车辆智能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每个研究领域均具有相对稳定的培养方向、学术带头人及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每个培养方向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有充足研究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具体培养方向有:

01 车辆动力学与NVH技术

02 车辆热管理与CFD技术

03 车辆安全与可靠性

04 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技术

05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精英班计划:汽车安全与轻量化设计、汽车NVH 控制研究、汽车耐久性能研究、动力总成研究、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研究、空气动力学研究。

③ 工业设计工程方向:

围绕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先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培养满足制造业设计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机械研究与设计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掌握所从事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机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设计知识结构,具备独立从事设计并进行理论探索与分析、实验研究、管理策划及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解决本领域所面临的相应复杂工程设计问题,并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理论及方法、产品设计工程和工业创新设计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及前沿性研究,鼓励学科交叉,每个研究领域均具有相对稳定的培养方向、学术带头人及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每个培养方向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有充足研究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具体培养方向有:

01.工业设计研究及应用

02.智能与创新设计(学科交叉培养方向)

3.师资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专业教师队伍129人,其中方向带头人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0 人次、部省市级高端人才25 人次;科技部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各1 个、省市创新团队5 个。博士生导师33人(含其他学位点的本授权点博导);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95人,占总人数的73.64 %;36岁-55岁之间的教师94人,占总人数的72.86 %;博士学位人数126人,占总人数的97.67 %。

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海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以及科技部优秀执行团队带头人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河北省百人计划人选3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师德师风标兵、河北工业大学师德师风标兵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4.培养条件

2021年,学院获批横纵向总经费6397.92万元。签订横向合同90项,合同金额2683.65万元,其中百万以上横向项目7项。签订转让合同8项,合同金额1270万元。

级别

平台名称

获批年份

国家级

科技部

国家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2013

教育部

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

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中心

1994

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技术创新中心

2009

河北省工程技术创新研究院

2012

河北省机电与新材料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2013

河北省机器人感知与人机融合重点实验室

2017

天津市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8

河北省跨尺度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

目前,学位点拥有国家级(教育部/科技部)科研平台2个:国家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平台7个,其中2021年获批河北省跨尺度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优化整合学科基础实验室,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虚拟仿真教学中心);设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智能汽车产业学院)。

依托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共建工程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企业培养基地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条件。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本学位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此管理体系下,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管理制度,如《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的实施方案(试行)》、《河北工业大学硕博连读 工作办法(试行)》、《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学术规范管理条例》、《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涉密管理规定》、《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盲审管理规定》、《河北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与奖励办法(试行)》、《河北工业大学 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等,以及院一级相对应的实施细则。

2.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专业教师队伍129人,其中方向带头人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0 人次、部省市级高端人才25 人次;科技部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各1 个、省市创新团队5 个。博士生导师33人(含其他学位点的本授权点博导);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95人,占总人数的73.64 %;36岁-55岁之间的教师94人,占总人数的72.86 %;博士学位人数126人,占总人数的97.67 %。

2021年职称晋升8人,占全校11%,其中正高3人,副高5人。

(1)为引领学科前沿方向的发展,聘请了中国工程院蔡鹤皋院士、叶声华院士等一批国内院士和知名专家为特聘教授;还聘请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蒋向前、日本工程院院士邱建辉、倪庆清和巨东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澳州工程院院士叶林等一批知名国外院士为特聘教授。

(2)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聘请了国家高层次人才刘桂荣教授、斯白露研究员和顾元通、杜小平、谷丰收、桥本和信等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专门开设研究生课程并定期进行学术讲座。

(3)为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选聘中船重工七零七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航工业西飞强度所、长城汽车集团等单位的一批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或实习基地导师。

(4)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韩旭、胡宁教授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6);韩旭、张宗华教授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同时入选“职业生涯影响力榜单”;檀润华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勇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曹国忠教授入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库第一批专家入库名单(1/3)。

3.培养条件建设(包括专业学位 基地建设)

本学位点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1)硕士研究生增设了专业实验课和工程应用课,专业实验课由我校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师指导并提供实验场地和设施;工程应用课以学院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的工程应用案例为基础,了解与熟知项目研发过程及其工程应用。

(2)依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泰华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建立了两个河北省省级示范性 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工程意识和能力,做到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

(3)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获批河北省跨尺度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且我省唯一省级GF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 通过答辩,成立河北工业大学与天津北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河北工业大学北辰先进装备研究院。

(4)校企实践基地成果丰硕,机械工程学院牵头与长城汽车等企业申报河北工业大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并入选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4.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紧紧围绕《中国制造 2025》和“四个面向”战略需求,立足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已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2021年,韩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张明路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小俊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宗华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陈勇荣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胡宁获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章。

2021年,学院获获批国家基金17项,其中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10项,新立项军工项目8项,新立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本年度共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53篇,其中中科院分区SCI论文140篇,TOP期刊33篇;授权专利97项、软著28项。

(1)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基于概率/非概率区间的混合不确定性建模理论的智能装备可靠性度量与优化设计方法;建立考虑多种不确定信息的智能装备可靠性指标分配与预测体系;自主研发了包括轴承、伺服电机在内的多套可靠性测试系统,搭建了从材料到结构可靠性的测试系统;突破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建模、设计、评估和试验中的技术瓶颈,建立工业机器人可靠性质量规范,搭建了机器人环境可靠性、整机性能及可靠性测试平台;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促进了埃斯顿、华数、新松等企业的机器人可靠性质量水平的提高,新增经济效益超过数亿元。

(2)在中车唐车、中船重工、华北油田等大型企业,河北、广东、天津、浙江等区域,航天五院、中钢洛耐等科研院所,共近两千家单位实施技术创新方法转移,培养创新工程师逾万名,有力推动了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协助企业申请专利 4100 余项。成果著作《TRIZ 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在“中国高被引图书”中列“科学学与科研事业”学科第一位。与米兰理工大学等 7 所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欧盟 OIPEC 技术创新方法项目;TRIZ 项目团队 被评为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得世界 TRIZ 领域最高荣誉阿奇舒勒勋章;组建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内唯一一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研制的核电站水下多功能爬行机器人突破了辐照环境下作业机器人的安全防护、作业环境动态感知等核心技术,已在大亚湾核电站、宁德核电站等单位应用。获发明专利 18 项,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开发的系列化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解决了业内定制化程度高、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推动了国产自主水下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在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等单位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产生了数亿元经济效益。开发的智能建造与运维核心装备建筑机器人系列产品,已突破人机协作、行为安全与群体作业规划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并与中国建筑、上海建工、河北建工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工程应用,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研制的高性能机器人触觉传感智能系统,已实现初步应用测试并形成产品转化意向,可满足国内高端制造业对触觉传感器的科研和产业需求,入选中国科协2020 年“科创中国”50 项先导技术榜单;与山东科亿宏智能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老人移位机器人,可解决居家老老护理中老人移动的难题,直接服务于新冠患者;

研制的步行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于 2020年 11 月参加军队实地应用试验。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研制的样机多次代表河北省、天津市参加中国国际高交会与中国工业博览会,受到国内外客户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联合国内康复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河南翔宇医疗器械公司共同组建了康复机器人实验室,开展智能康复基础技术研究;建立了以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秦皇岛研究院等多家医院为载体的智慧康养临床实验与测试基地;联合天津武清开发区、河南翔宇医疗器械公司、山东科亿宏智能科技公司,发起成立智能医护装备研究院,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5)在高端运载装备的轻量化、智能化和高品质化研究方面,实现了超混杂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成型工艺的产业化技术,应用于北汽集团旗下含军用车辆在内的多个重要车型中;开发出碳纤、玻纤混合编织复合材料汽车顶盖中横梁,正逐步应用于产业化,该成果获得第二届中国汽车轻量化设计一等奖。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在京津冀以及山东、江苏等地 20 余家汽车及相关企业实现转化,实现了吉利汽车变速器年产量 50 万台套和年产值 40 亿的经济效益。2020 年 12 月,成功发射河北/天津地区首颗科学实验小卫星“元光号”,在国内首次开展空间机构学与摩擦学科学实验,为服役可靠性、跨尺度机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方案和新思路。

5.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1年,机械工程学位点共招收博士研究生 24人,其中硕博连读生16人,统招生8人。招收硕士研究生277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56人。

2018级硕士研究生共计145人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查重、送审,145名学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授予硕士学位。

2021年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87篇,其中A类期刊论文33篇,占比17.6%,与上一年度相比略有提升。

2021年评选出2019-2020学年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硕士5名(其中专业性硕士3名),具体如下:

学位

作者

姓名

导师

姓名

学位类型

硕士

极片轧机多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研究

齐浩

肖艳军

专业

硕士

纳米碳化物增韧TiB2-ZrC金属陶瓷刀具的切削使役研究

袁怡昆

戴士杰

专业

硕士

电动车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应用与优化研究

李睿

陈勇

专业

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开拓各种途径招收真正有培养潜力的研究生,从提高学科知名度、增强师资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设置复试环节内容等方面入手,切实抓好影响生源的主要因素。制定了严格的校、院两级研究生录取复试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双一流”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本科生录取位次近年一直在河北省前 3.7%;211/985 院校研究生生源比率不断提高。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学术交流活动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论文水平和数量有待提升。

3、 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推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有待提升。

4、研究生精品课程、教育改革成果和教材建设投入不足。

5、专任教师队伍学源结构仍需优化:年龄总体偏大,后备优秀师资(比如四青人才)偏少,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和冀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在装备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设计方法与实施工具、特种环境作业机器人、人机共融康养系统、智能化运载装备制造与检测等研究领域进行布局,突破关键瓶颈技术;坚持“工学并举”办学理念,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优化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水平,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械工程学科。

(1)学位点在2022年度将积极完善 过程管理体系,增加对培养环节质量的监督管理,推进研究生-导师-学院“三位一体”管理和育人机制的不断优化,从制度上为学位点建设提供保障。

(2)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从 过程入手,提升研究生发表A类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省级优硕优博学位论文的数量。

(3)积极组织机械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在提升学位点实力的基础上,增强对学位点成果的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推出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学生推免政策,提升本科生留校深造的比例。

(4)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增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 个,新增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个,新增高水平教材1部。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人才、引育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人才等。在发展和发挥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的同时,完善学科体系的建设,补齐短板,重点支持如:微纳/超精密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智能制造、极端制造等学科布局欠缺但国家急需的研究方向,以形成对现有学科的有力支撑。

2、保障措施

(1)管理制度方面:将加强对学位点建设相关管理制定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对 实现流程化管理,制作 工作流程图、 工作日历(按学期),明确各方责任,调动研究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学术交流及研究生论文方面:今后将进一步鼓励并加强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通过提高毕业条件和奖励制度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和数量。组织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并制作视频;改进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等激励机制,积极推动省级优硕优博的培育和申报。加强培养考核环节质量管理(文献综述、开题、二次开题、中期、预答辩,格式审查、答辩), 开展定期专题讲座,并制作视频,形成学院督研助研制度。

(3)生源质量方面:通过奖励制度和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增加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名额。为吸引优秀生源制定措施和办法,提升本校报考比例(宣讲、奖励有贡献的老师和辅导员),增加推免生占比(推免生优秀生源奖学金等),吸引推免生留校等。

(4)研究生教育方面: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学院教研立项项目按指南申报的模式,在研究生教材和课程建设取得突破,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积累素材,做好基础准备。

(5)加大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制造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为更好地帮助青年骨干研究生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职责,制定研究生导师(青年导师或新遴选导师)培养计划,并进行相应考核;聘请校内外导师的讲座分享经验;研究生指导内部交流座谈;校外高校的访问交流。

(6)科学研究工作部分,加大国家重大项目的承担力度,增强面向学科和工程问题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工作开展和总结。

Baidu
map